jdl008

钳工技巧(钳工教程)

jdl008 钳工铆工 2023-12-01 106浏览 0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劳动节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前夕,

南昌在全市范围内甄选“洪城工匠”的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也引发了大家对“工匠精神”的热议与思考。

  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手工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总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现实需要“工匠精神”。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那些被时代打磨出的值得敬佩的“匠人”,看看他们是如何用一份匠心,擦亮“江西造”乃至“中国造”品牌。

  

他们都有怎样的故事?赶紧来看看↓↓

  以下排列不分先后

  NO.1

  钳工刘辉:“以技服人”成为企业名片

  

  “模具钳工找刘辉”, “刘辉班组”凭着高超的技能和优良的工艺已经成为江铃汽车集团的一张名片,对此,他十分谦虚,认为这是整个团队一起努力的成果。

  从工作开始,刘辉对制造模具就有着极大的兴趣。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刘辉正式加入了江铃股份车架厂,通过不断的充电,参加工作近30年,刘辉苦练钳工本领,刻苦钻研模具、精密夹具及刃具、量具的制造技术,同时还掌握了车、铣、刨、磨、镗及曲线磨的操作技能,并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生产实践中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刘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厂房内,陈列了一部分刘辉自己设计创新的模具模型。“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身为钳工带头人,刘辉最注重的是团队的力量,“以技服人” 是整个团队的原则,他非常重视员工技能的培训和团队的建设,充分运用“刘辉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在自己不断提升的同时帮助江铃公司所有模具钳工技术工人的技能提升,他将多年来掌握的模具制造与维修技巧技术制作成24项PPT培训教材,给班组以及全公司的模具钳工们进行讲课,仅工作室就有5名成为高级技师,6名成为技师,高级工4人,2016年开始对新进的20余名新模具钳工及机修钳工展开培养。

  在很多江铃模修人员看来,刘辉的技术和他身上拥有的劳模精神,不知不觉已成为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之一。

  NO.2

  磨工蔡永清:“零件加工奇迹”的多面手

  

  每天在磨床旁一站就是近十个小时,磨工的辛苦常人难以想象,而就职于洪都航空工业集团的蔡永清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了能让飞机在蓝天上安全翱翔,我无怨无悔。”在别人眼中,“工作狂人”蔡永清对自己的要求异常严格,3年的时间他就完成了其他人10年的工作量。

  在加工某型号产品的一项零件生产中,由于该零件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特别是该零件上腰形槽的加工,在洪都属于先例。另外,该零件价值高,不允许出故障。腰形槽的磨削当时成了大家担心的主要工序。蔡永清自告奋勇,主动承担了磨工的攻关任务,他首先仔细研究零件的各关键要素,分析主要的技术参数,确定加工方法。尔后大胆创新,对机床进行了改装并增加机床辅助设备,自行设计工装夹具,使得零件一次性试磨成功,为零件的成功优质交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被专家们誉为“零件加工的奇迹”。

  有一次某型机零件突击攻关,任务十分艰巨,没人愿意接受,刚出院尚在恢复阶段的蔡永清知道后主动请缨,他连续10天、每天16小时以上吃住在厂里,最终保质保节点地实现了交付部装。多年来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使蔡永清掌握了丰富的磨削加工技术,成为同事们眼中当之无愧的“磨工大王”。

  NO.3

炼铁工唐庆广:南昌炼钢领域的“技术明星”

  

  在方大特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只要说起唐庆广,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厂里的技术骨干,由于技术突出,他已经成为了厂里的明星。

  1990年,唐庆广从技校毕业,带着梦想和热血进入南昌钢铁厂(方大特钢前身)成为一名炼铁工。第一次上班进入生产现场,看到火热的炉台、高温的环境,他感到与自己的梦想落差太大。但环境的残酷,以及专业的不对口,没有使他退缩,他选择了边学边干,虚心向师傅们学习、请教,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学习积累经验,终于熟练掌握炼铁工操作流程、应急处理等技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员工,成长为炼铁的技术骨干。

  唐庆广属于钢铁世家,一家人都从事钢铁行业。他说,父亲有句话对他的影响很大,无论干哪一行,都要学好学精,尽可能掌握技术和本领。他一直按照父亲的话去做,从事钢铁领域的20多年来,他和团队一起获得了10多个专利,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公司创造了不少于200万的经济效益。

  

  作为炼铁厂技术骨干,唐庆广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为此,他主动做好技术骨干的传、帮、带工作,每年均与青工签订师徒合同,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培训手段,内容丰富的培训材料,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工,提升了整个炼铁厂技能水平。

  “江西省首届首席技师”、“赣鄱英才555工程”高技能领军人才、“南昌市十大技能之星”……经过20多年的积累,唐庆广已收获了太多的光环和荣耀。面对荣誉,他总是谦虚地说:“工作是大家做的,成绩属于大家,属于过去,今后我还会努力的!”。2016年4月,他转岗到球团事业部成为一名普通造球工,面对新的岗位、新的挑战,他没有退缩,而是继续以满腔的热血和执著的追求,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

  NO.4

  动物疫病防治员陈道印:自学成才的“鱼医”研发出鱼类杂交新品

  

  首届“南昌市十大技能之星”、“中国十大杰出兽医”、“全国农村青年科技传播先进个人”……获得诸多荣誉的陈道印,很多人也许对他并不熟悉,但在水产行业内他却是一位名人,而他自己却称,“自己只是一位自学成才的鱼医”。他1995年创办了江西省首家水产技术贸易机构——南昌县莲塘鱼病防治所,二十七年如一日从事着他的工作。

  说起自己从事动物疫病防治的缘由,陈道印回忆起了1983年。“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水产养殖专业代,从此爱上了这个行业”。尔后,他一直从事鱼类繁殖、鱼类养殖、水生动物病害防治等实际操作性技能工作。他所创办的南昌县莲塘鱼病防治所,迄今为止,服务范围幅盖全省90﹪的市县及周边省份重点渔区,举办各种鱼病防治培训班300余期,受训学员达万余人次,门诊部收徒专技30余人。为了帮助更多的养殖者他还公开出版专籍4部。

  

  历经二十年选育杂交,陈道印自费20余万元研发岀一鱼类杂交新品——赣昌鲫,该杂交鱼己通过国家新品种综合检测,且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1项,2016年经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赣昌鲤鲫成为我国淡水养殖鱼类新品种,为江西省鱼类杂交品种第一个。采访是记者还了解到,鉴于其在水产行业的技能水平很高,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成果,他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职称(属全省水产行业唯一一位农工教授级职称获得者)。

  NO.5

  毛笔制作周鹏程:8岁学习制笔被业内称为“中国笔王”

  

  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是中国毛笔之乡,有1600多年的毛笔制作历史,被称为“华夏笔都”。在文港镇有一位名叫周鹏程的制笔师傅,更是被业内称为“中国笔王”。1954年出生的周鹏程,8岁开始自幼以笔为伴,8岁制作毛笔,成就了如今的名气。随着时代发展,毛笔渐渐退出日常生活,古老的制笔技艺也面临失传。但他却选择用最认真的态度守护古老的制笔技艺,他希望有年轻人能耐住寂寞、淡泊利益,跟着自己将复杂的技艺传承下去。

  生于文港镇周坊村毛笔制作世家的周鹏程师从其父周有富,由于自幼以笔为伴, 故而使他更加热衷于制笔工艺,如今花甲之年的周鹏程仍每天坚持早上6点之前就起床做笔。“手工做毛笔,有很多讲究,和季节、温度甚至空气的湿度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想要把毛笔做得精致,就要不断地摸索。”采访时周鹏程说道。

  如今,毛笔渐渐退出日常生活,古老的制笔技艺也面临失传。身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周鹏程正在试图挽救现状,为了将千年毛笔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周鹏程在当地开了一家毛笔制作技艺传习所。“但来学做笔的人太少了,年轻人吃不了苦。”他无奈地说,制作毛笔分取毛、剔锋、整尖、雕字等120多道工序,基本要靠手工完成,一天坐下来腰酸背疼。“做毛笔、用毛笔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真希望年轻人能耐得住寂寞,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周鹏程说道。

钳工技巧(钳工教程)

  NO.6

  精细木工何金珍:精雕细刻的鲁班传人

  

  建筑装饰发展到现代有一种“两极分化”的趋势,要么就清新简约,素面示人;要么就富丽堂皇,精雕细刻。而后者,正是在繁华盛世人们对“凝固音符”的多元文化的一种追求。在这个时代下,精细木工应运而生。

  何金珍年纪不大,但从事木工行业已经二十余载,农民出身,却有着锐意进取,创新创业的执着。他在圳昌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担任工程部副总设计师,而在工作期间何金珍先后设计制造多种木工精加工器具,提高了产品制造的质量和工效。

  何金珍的基本功扎实,锯、刨、凿、雕、钻、磨、剪各种工具运用自如。他在做冰裂纹装饰木框,所有的小木撑表面均为圆弧状,他自己磨制了圆弧面的刨刀,刨制后每个木撑都有相同的圆弧面;为了准确快速地锯好榫头,他根据榫头的长度和宽度,自制双锯片木锯,一次下锯就可把榫头锯好。

  

  “2008年底的时候公司承接了泄爆板安装工程,泄爆板是美国厂家根据业主要求生产的非标高科技产品,安装技术难度大,价值昂贵,每平米价超5000元,若因操作不当损坏一块板,补片难度相当大”,对于这项工程,何金珍一直记忆犹新,因为当年的技术条件不够完善,但何金珍不惧困难,带领着安装小组经厂家工程师培训后很快地掌握了安装技术,2700多㎡的泄爆板没有因安装不当返工或损伤。

  因为技术过关、品格优秀,何金珍先后获得2012年4月获“江西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3年2月江西省“第二届首席技师称号”荣誉称号;2014年5月获“南昌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NO.7

  宣纸刺绣顾玉纯:宣纸上针尖绘出的丹青异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用这句话来形容宣纸刺绣完全不为过。深藏桃花巷中的顾玉纯研究所内书画绣品琳琅满目,逼真再现了原作酣畅淋漓的水墨效果。其深藏不露的细腻针法,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午后的阳光照进顾玉纯的研究所房间,阳光透过薄如蝉翼的宣纸,照射在屋子里地板上,呈现出刺绣的纹络与宣纸独有的肌理。一旁已年近花甲的宣纸刺绣大师顾玉纯飞针引线,脸上却依旧宁静质朴。

  在宣纸刺绣诞生以前,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顾玉纯祖辈长期从事刺绣艺术,他自幼耳濡目染,对传统的刺绣情有独钟。经过多年的钻研和揣摩,2001年,顾玉纯把传统的刺绣与江西代表性的水墨山水画结合起来,独创了水墨刺绣艺术。

  

  大概是因为水墨画刺绣都是在布上完成的,效果并不理想,完全没有了水墨画的艺术韵味。于是,他把目光瞄向了宣纸,开始尝试在宣纸上做实验。但在宣纸上刺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一个针孔最多不能超过两针,否则宣纸就容易裂开。

  为了研制刺绣用宣纸,顾玉纯七次长驻宣纸生产厂家。他投入巨资,重新组合各类长短纤维比例,并参照各种书画宣纸制作工艺的优点,在经过上百次反复摸索后,突破了宣纸刺绣材料的最大障碍,终于完成了符合刺绣要求的新型宣纸材料制作。

  2005年,原籍扬州的顾玉纯在南昌研制成功“宣纸刺绣工艺”,并申报国家专利。

  “宣纸艺术刺绣予宣纸刺绣作品以思想之灵魂,以人文为精神,以工艺为语言,展示宣纸刺绣艺术魅力,来感染毎一位欣赏宣纸刺绣的人士得到艺术和美享受。”顾玉纯说,宣纸刺绣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情怀,是一份传承家族文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沉甸甸的使命感。

  作为一位宣纸艺术刺绣大师,顾玉纯表示,传承宣纸刺绣是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实实在在埋头干活,希望通过具体做好每件事,让人们享受到宣纸艺术刺绣带来美的享受。

  NO.8

  瓷板画付东南:承绝技瓷板艺苑放异彩

  

  瓷板画在南昌市民间有着深厚肥沃的土壤,除了由工艺美术厂的艺人们成批绘制外,市内大街小巷中,许多个体的民间艺人也以绘制瓷板画像为职业,成为亨誉社会的瓷板画绘制大师,付东南便是其中之一。

  走进付东南瓷板画技能大师工作室,一幅幅付东南的瓷板画作品可谓是中西油画结合的典范,不仅形象逼真,神态也很出彩,堪称精品。如作品《乔丹》,画面中额头、鼻子处的色彩搭配及汗珠的精细处理,使整个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在谈及瓷板画的创作,付东南说道,制作一幅瓷板肖像画有勾形、整体彩像、局部修像、整体修像、绘制衣物和背景、装框等步骤。瓷板画以樟脑油等调色,使画面经高温烘烧后永葆光洁明亮。同时,在创作中,需要一定的悟性及勤奋好学。

  

  据了解,1954年12月出生的付东南出生于瓷板画世家,父亲付庸瑞,解放前就从事瓷上人物肖像画,解放初期又与杨厚兴等一批从事瓷像画艺人组建了南昌瓷像合作社。50年代底,姐姐付炳南;哥哥付云南也都加入了瓷像合作社。

  由于从小就酷爱艺术,受家庭氛围熏陶和影响,耳闻目睹,他便在17岁那年从学校毕业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瓷板画。此后,付东南刻苦专研,整天沉浸在学习瓷像的激情当中,又得益家学真传,经过几十年的执着追求与摸索,笔下瓷上人物更加逼真传神,栩栩如生。

  

  NO.9

  中式烹调师邓火平:从厨近30年以推广赣菜为己任

  

  一个从山村走出的孩子,从在小餐馆洗碗打杂做起,慢慢的开始接触白案,后来就一直做红案,学习赣菜。邓火平从事厨师这份职业已经快30年了,期间荣获中国烹饪大师,中国赣菜大师,国家一级评委,南昌市劳动模范,南昌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全国酒店、酒家等级评定员等称号,并在多家大型宾馆酒店和社会餐饮担任董事和顾问。在众多荣誉面前,邓火平没有懈怠,依旧以推广赣菜为己任。

  1972年邓火平出生在新建区的一个小山村里,1985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他决心改变这种生活,尽管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他还是毅然走出这个小山村,随后在一家小餐馆跟着师傅学习赣菜。1993年,位于井冈山的井秀山庄聘请他担任厨师长,他带着16个兄弟就来了。后来饭店领导看邓火平和他的厨师团队工作认真并且有吃苦耐热的精神,就让他包厨。

钳工技巧(钳工教程)

  

  为了充实、提升自身的厨艺和管理、营销经验,邓火平开始四处学习。邓火平认识到赣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再然后,他又接触了滇菜、粤菜、川菜、杭帮菜……不断地学习让邓火平打开了思路,开拓了眼界,他开始着手赣菜的改良。“赣菜给人的感觉就是油乎乎、黑乎乎、辣乎乎,我要改变赣菜的形象,但赣菜的魂不能少,那就是味道。”

  邓火平说身为赣菜厨师很幸福,因为有这么好的山水和食材,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赣菜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大,他要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NO.10

  汽车维修工李啟明:从“门外汉”到汽车维修高级技师

  

  “对待每一样工作都要有高度责任心,在技术上精益求精!”50岁李啟明是南昌公交运输集团修理一厂副厂长。在修理厂的现场,只要有他在就给其他修理工作人员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29年前,李啟明从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并分配到了南昌县一所学校担任一名工科老师。当时,谁也没想到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年轻教师,会放弃安稳的工作,选择成为一名修车工,更没有意料到日后会成为一名汽车维修高级技师。

  问起他的诀窍,他坦然的表示对于汽车维修并没有诀窍,只有专研再专研。也许是曾经当老师时养成的好习惯,李啟明在闲暇时总是爱专研 汽车维修领域的书籍。从1993年担任汽车维修电工开始,李啟明就靠着自己不服输的专研精神,在没有任何“师傅”的指导下,将书中的理论结合实际,用了半年时间从“门外汉”成为了技术骨干。“我这个人就好琢磨,从书上了解电工方面数据、电路图故障原因、基础参数等。逐步摸索专研,慢慢掌握修车的技巧。”

  2009年,李啟明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上了高级技师,但对于他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有了更纯熟的技术,更丰富的经验。李啟明开始在汽车维修领域进行了创新。此前,公交车电器系统由于来自不同厂家,往往进行检测时要动用数台电脑,程序繁复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为此李啟明专门与一家专业公司进行沟通,开发出了一套公交诊断仪,把所有电器系统检测都融汇进一台电脑,为公交检测节省了大量时间。现在,南昌市的公交维修几乎离不开这套设备。

  而以往,对公交车内部检测,也是个大工程,常常需要将公交车内部拆开,才能发现问题。爱专研的李啟明下定决心要提高维修工艺。“人做检查可以采用胃镜,公交车是不是也能有自己的‘胃镜’?”李啟明开始埋头专研了起来,终于研制出了“维修内窥镜”,只要通过一个管子,从排气口等出入口进入就能对公交车进行大的检查。

  李啟明不仅自己学,还带着工人们一起学。定期对工人进行培训,鼓励他们技术创新,并驻扎在修理现场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在碰到维修难题时更是与工人们一同“会诊”,找出原因,总结分析。在李啟明的带动下,整个南昌公交运输集团修理一厂发明创新氛围浓厚。 “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推广,接下来,我要带着大家把它们研究透。”李啟明说。

这是他们的故事,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劳动者之一,

也期待在“洪城工匠”中遇见你!

  大家还喜欢看

  网传南昌八一广场附近发生大火视频系假的,造谣者被行拘5日

  明天起南昌多条公交路线调整,看看有你常坐的吗?

  太心痛!如果没有监控曝光,这一幕永远没人愿意相信...

  蚊子复活啦!就用这几招,蚊子一个夏天都不敢进你房间!赶紧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钳工技巧 的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