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l008

烟台早教中心(烟台开发区早教)

jdl008 职业培训 2024-09-10 55浏览 22

  编者按:时近清明,慎终追远之期,蘭陵會编发系列萧氏家史,以飨全球宗亲!并从家庭变迁折射中国人数百年来及当代的沧桑故事......放在世界民族之林来说,中国人所经受的艰难岁月,恐怕也是人类史上无出其右的......当国人真正能够掌握自己的天赋人权的时候,才有可能掌控自身和家族的命运......

  大清道光年间,齐鲁大地一片荒凉。连年灾害、战乱,百姓饥寒交迫。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闯关东的人们,那些早期到达关东的百姓,在尝到甜头之后,不断向关内传来消息,形容关东大地的富饶,说关东好,关东可以生存,尤其是东北的黑土地的肥沃和“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俗语。这在曾祖父萧福永看来,东北那片神秘的土地一直散发着无穷魅力,终于一家人下了闯关东的决心,收拾妥当,将家里仅有的破房子卖掉,凑足了路费,找到了一条小渔船,准备从海路闯关东。

  一、海路闯关东

  当年,闯关东有两条路,一为陆路,二为海路。走陆路太远,走海路虽近但风险也大,意外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但大多数闯关东的人还是选择海路,从山东出海,漂到大连,再从现在的旅顺、金州、小平岛等海岸上岸,然后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因此,在“闯关东”过程中,大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小平岛是胶东人闯关东登陆的地点之一。每一个踏上闯关东之路的人,无不抱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清朝封禁的两百年间,走海路闯关东的人都只能乘坐小舢板。如果顺利他们可以在一夜之间,到达辽东半岛的某处登岸,但是如果遇到风向改变,他们很有可能会漂到朝鲜或者日本,更有甚者在海上遇到风浪,就很难避免船翻人殁的危险。

  

  出海前,曾祖父并不知道面临的将是一场生死冒险——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自清兵入关起,有不少乘船“闯关东”的人,由于海风的变化,覆舟于海上者,难以计数。

  

  大海是无情的,海浪随时可以把船掀翻在海里,甚至只是一次普通的季风变换,也可能让萧福永一家永远无法回到老家。但他已经抱定了必去的信念,几次乞求船老大,“即便是死也要把他送到关外。”船老大被感动了,在一个夜深风高的黑夜,他们悄悄地驶离了青岛黄岛码头。

  

  大连小平岛旧貌

  “渤海风掀恶浪摧,三更雨打断船桅。乡人尽做波中鬼,不敢回头任泪垂”,海路“闯关东”的凶险与艰辛,在这首竹枝词中反映得淋漓尽致。

  电视剧《闯关东》的编剧高满堂,也是闯关东人的后裔,山东青岛人。他的爷爷在乘船闯关东时,也成为了风暴中少有的幸运儿之一。他爷爷说:“当时有二十多条船,他挤上一条船,挤上这条船以后,因为小舢板是无动力,完全是听着风的作用,他说是往前走两步那个船往回退两步,往前走两步往回退两步,在海上漂泊了五天五夜,又累又饿又困。当他清醒的时候,看见二十多条船只剩下四五条,剩下的船就无踪无影,不知去向。”

  

  经过三天三夜艰苦的海上航程,命大的曾祖父一家,终于到达青泥洼(大连)的小平岛港。当他们饥寒交迫地踏上小平岛的沙滩时,他们就有了一个新的称谓——“海南丢”(在大连,人们把通过海路“闯关东”的人称为“海南丢”)。

  

  曾祖父乘坐小舢板在小平岛码头登岸,不久便“安营扎寨”了。他没有随闯关东大军继续北上,因为这里聚集了众多老乡,可相互帮扶;另外,这里与山东老家只一海相隔,来去方便。从海上抵达大连的山东人,除少部分人留了下来,更多的人仍无以为生,只好继续向北。

  

  二、创业路上

  那时的小平岛,是一个原生态的小渔村,这里的原住居民都是一些以打渔为生的纯朴的渔民。在先期落脚的老乡照料和收留下,于是,搭一个窝棚,定居下来。聚落形成之后,曾祖父以农为业,带领家人在小平岛西北沟开荒种地以补生计。

  曾祖父带着山东人特有的耿直与倔强,开始了他在创业路上执着追求,他常说“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这句话。他生存的手段开始是挑着担子沿街卖鱼,每天还未亮就赶往鱼市码头,抢得最新鲜的海货,之后,曾祖父肩挑扁担,扁担两头的箩筐装满了鱼,走入大街小巷。曾祖父肩挑担子沿街卖鱼,不管刮风下雨,也不论冰雪漫天,在谋生的路上奔波,终日走街串巷,只有把鱼卖完才能回家。有时回到家已是半夜,孩子们已经睡熟。

  卖鱼间隙,外祖父还兼干许多活,赶海、搬运、种地、勤杂甚至还学织渔网。虽然每天生活很辛苦,然而一想到家里老婆孩子的期待,曾祖父又充满了力量和幸福感。

  曾祖父是个聪明而且能干肯吃苦的人,不仅懂得些中医医术,还懂得一些风水学。他虽然不是郎中,因为喜欢医学,平时会看和草药相关的书籍,上山挖草药治病。邻居、亲友感冒、发烧、不消化等小病,都会来找曾祖父。曾祖父还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预知什么样人会得什么样病。秋天,他备好药,病人来了,当有的病人问自己的病因时,他说:“你家是过日子人,过冬的准备做得太早了。‘十一’就封了门窗,早早就生了火……”病人惊道:“你怎么知道的啊?真是这样的,我家早早就封窗户……”他给人看病时,不但能说出病人的病症,还能说出此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性格特点。有人暴饮暴食,过量饮酒一类的生活方式,都是他所反对的。他认为这样做对身体危害极大。在小平岛地区,百姓有个头疼脑热,小病小灾的大都会来找他看看,有些人甚至对他推崇到迷信的程度。

  他懂医学,经常给穷人看病,从来不收钱。谁家盖房子帮人看个风水,也不计得失,用仁心赢得了村民的敬重,很快就扎下根。经过几年的打拼,逐渐有了些积蓄,盖了房子,成为红红火火一户人家。萧家落户小平岛之后,几代人日子过得虽没有大富大贵,可也过得比较殷实。

  曾祖父和曾祖母共生了9个孩子, 1个儿子和8个女儿。直到爷爷萧喜丰、奶奶萧崔氏有了5个儿子,两个女儿和10多个孙子。萧喜丰的孩子们分别开始创建自己的家庭,于是,这里渐渐繁荣起来,不断有新的生命诞生,不断有人再次加入其中,一个大户人家就这样形成了。

  三、父亲、母亲

  父亲萧本立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7月21日(农历)出生在小平岛,自幼聪慧好学,天资伶俐。8岁在小平岛公学堂读书,16岁以优异成绩考入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沙河口工场技工养成所第十二期见习生。学校4年制,采取半工半读方式学习。当时为培养技术工人,所有的中国见习生都住在工厂附近的一个板(金属板)房里,第一年先到职场劳动。当时他是学钳工的,每天和工人在一起划线、刮削、研磨和机械装配等。转过年开始上课,学习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一些技术科目。在沙河口工场,他接触到的许多进步青年都毕业于技工养成所。其中有大连共产党员第一人,第七期见习生傅景阳。傅景阳1919 年12 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沙河口工场台车职场当钳工。1925 年,经中共早期党员李震瀛介绍,傅景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大连地区也是辽宁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7 月,他担任了中共大连特支工运委员,兼任沙河口工场党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成为大连地区地下党组织创始人之一。

  父亲1924年12月见习期满后,于大连满铁沙河口工场(今铁道部大连机车车辆厂)当钳工。那时候大连地区沦为日本殖民地,父亲亲眼看到日本殖民者对大连人民推行奴化教育,中国学生只能学日语,灌输“日满亲善”、“大东亚共荣”的思想,以日语为必修课。在大连称日语为国语,称大连人是“关东州人”,不准叫“中国人”。

  据史料记载,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最终落败。 1905年9月5日,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及《附约》,据此条约,机车制造所由日本占领,并将厂名改为大连铁道工场。当时,日本成立对中国实行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的特殊机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1908年7月,“满铁”决定将大连铁道工场移至当时大连郊外的沙河口(今机车厂址)重建,厂名改为“满铁沙河口铁道工场”,从事铁路机客货车修理组装制造。厂房内部结构据说是按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工厂设计的,单从技术角度说,平心而论,可以说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机车工厂。资料显示,1914年该厂开始制造蒸汽机车。

  日本侵占该工厂40年间,从我国攫取了大量财富。沙河口工场成为日本侵略我国铁路交通工具和满铁扩充铁路工业的重要支持。对此,中国工人以罢工的形式进行了多次抗争。

  1945年大连光复后,特别是1949年建国后,父亲他们在生活极其艰苦、原材料严重短缺,设备简陋破损的条件下,大胆革新,创造出优异的成绩。由于早期受到进步青年的影响,政治觉悟高,技术过得硬,劳动态度好。于1949年建国前夕,被党组织发展为中共党员,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高级技工中的第一批政治骨干。

  父亲有知识,有文化,懂日语。一提起他人人都伸大拇指,我也心服口服。因为他从来没有挣过七级,一出道就是八级。相信过来人都会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八级大工匠”走红的事记忆犹新。那时,谁家要是有一个八级大工匠,别人家都会羡慕得不得了,看上去也很光彩体面,那时八级大工匠的待遇是99元-108元,而市里一个处长的工资是99元。我为有个八级大工匠的父亲而自豪,要知道那年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要真有本事。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说,有时间和精力把业务技术练好,那才是真东西,那才是真本领。走到哪里都得让人家心服口服。在工厂期间,父亲带领职工攻坚克难,为工厂解决技术难题,曾多次立功受奖。在旅大市老虎滩职工疗养院疗养期间,曾受到前市委书记胡明的接见。

  

  我和母亲

  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人生的另一份收获。经人介绍父亲与同样来闯关东人的后裔母亲程秀芝结婚。要说闯关东,程家比萧家还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有程姓兄弟胸怀憧憬,从山东莱阳背井离乡来此落地生根,慢慢繁衍成村落,取名程家屯。此后又有很多山东人奔着程家来此落户。后因村落北有平顶冠山,南有磨盘山,东有老座山,西有旗杆山,易名大山村。大山村、小平岛隶属凌水街道。

  母亲1912年10月10日(农历)出生在凌水大山村,与小平岛一山之隔。大山村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母亲家也是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家庭,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一代一代繁衍生息。因为家庭的熏陶,母亲知道要做怎样的女人才会受人尊敬。因此他从小就学会了很多淑女该掌握的技能,如裁衣做鞋,洗衣做饭,操持家务等等,她都是能手。

  母亲18岁嫁给了家住小平岛的父亲,父亲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两个弟弟,两个妹妹,他是个大孝子。因此,他们婚后住在小平岛,和我爷爷、奶奶伯父叔叔姑姑们一起生活。母亲和妯娌们每天很早就起床做一大家人的早饭,然后洗一大家子人的衣服,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人,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

  1937年4月我家搬迁到沙河口西山村。母亲因为生活拮据和旧社会医疗水平不好,母亲一生生了八个儿女,前三个孩子相继夭折。只有我们姐弟五人有幸成为父母生命的延续。对于我,母亲更是倾注了全部的爱。因为我是全家唯一男孩,所以全家人都对我特别疼爱。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家人都吃不饱,母亲就千方百计想办法保证我吃饱。

  

  右一大姐和二姐合影1944年

  据母亲讲,我的出生,她在这个家才有了地位。母亲说,怀我时她已经有四个孩子,全是丫头,母亲为此受到家人和父亲的白眼。为了生个儿子好传宗接代,母亲不辞辛苦,谢天谢地,总算生下我,全家上下皆大欢喜。尤其是父亲下班后得知母亲生个小子,乐得合不拢嘴......

  

  1984年10月2日摄于大连劳动公园

  右一大姐、右二四姐、右三三姐、右四三姐夫、左一我爱人、左二我

  母亲是家庭妇女,拿现在话讲是全职太太。其实在我们姐弟五人的眼里,母亲对家庭的贡献绝不亚于父亲。是母亲全心操劳家务,才使得父亲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是母亲辛勤劳作,才使得我们能够回到家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母亲崇尚勤俭节约。在母亲那里,只要是能吃能用的东西从来没有扔掉过,哪怕是一片绿菜叶我们扔了,她也要捡回来。我们家基本是讲吃不讲穿,那种“苞米面肚子料子裤子”的生存方式是母亲所不取的。在我们家不能暴饮暴食,胡吃海喝。穿只要干净整洁就行,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

  母亲虽然是个节俭的人,但在培养孩子方面从不吝惜金钱。母亲不舍得花钱给我买双合脚的鞋子,却会花钱给我们买个小人书、羽毛球拍、乒乓球拍、排球、小足球……只要我们提出要求,母亲都会满足,从不拒绝拖延。

  母亲对待亲戚朋友邻居热情大方,父亲大男子主义思想很严重,他从来不管家里的事。我记得家里来了亲戚,母亲总是想办法做好吃的给他们吃,家里没有米了,母亲出去借米做给他们吃,亲戚朋友邻居都说母亲是个能干的女人,母亲就是这样对别人慷慨大方的人。那时,尽管家里不富裕,有时自己都吃不饱,但是只要有讨饭的到我家门口,母亲宁愿自己不吃也要把仅有的一碗饭送给讨饭的人吃。

  

  左起:妻子、我、儿子、母亲

  母亲解放前没有读过一天书,只是解放后进过政府办的扫盲班从而识文断字。但是她记忆力超好,只要她看过的戏剧,他都记得,并能完整的讲给我们听,我小的时候最喜欢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孔雀东南飞》《五鼠闹东京》《天仙配》等故事。现在想起来那就是母亲给我们的文学熏陶,为我以后喜爱文学奠定了基础。

  母亲不仅做好家庭主妇,而且还积极参加政府、妇联组织的活动。1947年2月,大连地区接受了做军鞋的任务。在各级党组织、政府、妇联的发动和组织下,母亲和广大妇女走出家门,成立了做鞋合作社、做鞋小组,并担任负责人,开展生产竞赛和创模活动。母亲同其他解放区的姐妹们一样,怀着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针针线线寄深情,赶做军鞋送前方,一直到1948年底东北全境解放为止。为此,母亲还受到妇联组织的表彰。

  

  中华民国38年1949年发给父亲母亲的居民证明书(身份证)

  四、萧家老宅

  在大连港未建成以前,小平岛曾是一个重要的港口。一直到清末,成为通往山东的水路要道和货物集散地。这里来往商船络绎不绝,大连很多盖房需要的材料,都是帆船跨海从山东运来。老家房屋的石料,也是用帆船从山东石岛运来的,我的祖辈住的房屋是极具胶东特色的民居建筑海草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平岛渔村,到处都能看到这种以石为墙、海草为顶的建筑。

  

  小平岛老宅

  据当地人讲:“住海草屋安静,晚上睡觉特别香,下多大的雨也听不见,不像瓦顶房那样叮叮冬冬敲鼓似的响。”老的海草要比嫩的耐用,而冬、春的海草要比夏天的结实。一年四季海草春荣秋枯,长到一定高度后,遇到大风大浪,海潮就会将其成团的卷向岸边。沿海的人们一般谁家要盖房子了,都会提前到海边收集海草。人们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等到盖房子时使用。

  

  具有胶东特色的海草房有着百年的历史

  往屋顶上苫海草是一件技术活,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海草房苫房不简单。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是否严密。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为此,人们一般都请那些代代相传具有经验丰富的“苫匠”来帮助建造海草房。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苫屋顶的材料中除海草外,还掺有一些麦秸。苫房的时候,每苫一层海草要加一层麦秸,这样更加结实,只是因为海草较长,将麦秸全部遮盖住了。而为了抵御海风,海草房的屋顶上还要特地覆盖一层更厚的海草,也有个别的再盖上一层瓦,这在当地俗称为“压脊”。因为根据原理,只要最上面一层没有被风吹掉,下面一层压一层,也不会被吹掉的。

  小平岛人以海为生,利用海岛特有的海草建造房子。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深得当地人们喜爱。

  老宅样式是三合院,由北侧正房、东西厢房和南侧院墙构成。我家居住在东侧5间厢房内,两个灶台分设在正门的两侧,有烟道通左右居室的火炕。左右依次为二明间(次间)、稍间,或作卧室,或作储藏间。西厢房多用于储存粮食与杂物,西南角则有一个旱厕。老宅是具有胶东特色的海草房,有着百年的历史。随着渔村日渐富裕,海草房变成了瓦房。

  老宅院门外就是一条崎岖小路,下面就是海,站在岸边远望,海鸥低飞,渔船条条,海风轻柔,温暖湿润。

  五、靠海吃海

  小平岛位于黄海海滨,背靠青山,面朝大海。古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勤劳的小平岛渔民世世代代传承着傍海而生的生活。这里的人们保持着地道原有的生活习惯,他们是那么勤劳和善。当你路过民居时,你会发现家门口总是有纯手工制作的、摞的高高的渔网。

  小平岛内居民从事渔业者占半数,他们时常划着舢板出入近海提钓、下网,捕捞鱼类等海产品。主要品种有带鱼、黑鱼、黄鱼、偏口鱼、鲈子鱼、鳝鱼、梭鱼、海参、鲍鱼、蚬子、牡蛎、对虾等。在这数不清的海货中肯定有让你垂涎欲滴的美味。勤劳智慧的小平岛人不会放过任何烹饪海味的机会。大的小的,软的硬的,带鳞的光溜的,很多海鲜美味独特,做法不一。渔民们早上伴着闪闪的星辰,中午吹着海风,傍晚伴着西下的余晖,一叶小舟飘荡在海面上,船舱是满满的收获。无论生活是多么的艰辛,在海上,渔民永远都是快乐的。

  过去小平岛渔民网捕的或者钓上来大一些的活鱼,就用绳拴着在船后拖着走,保持鱼鲜活,随时有人买就卖掉。以前在小平岛海边,在金秋季节,是捕钓大鲅鱼和大刀鱼的好季节,用很简单的钓具,将钩子穿上河豚鱼的鱼皮,甩进海里几十米,收线拖着鱼饵,大刀鱼和大鲅鱼就穷追不舍一口吞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小平岛海滩上到处都是渔虾肥蟹,大潮过后,像手掌大的大蛤能捡一盆,包饺子吃特鲜,海参也能捡不少。每年的春秋两季,若是赶上大的潮汐,蟹子都能爬进院子里呢!

  平时退潮的时候每次都能捡到海螺、海胆、螃蟹,站在水里经常被螃蟹夹脚。1978年我和爱人谈恋爱时,带她回趟小平岛,到东海湾山脚下赶海,在有岩石的地方小螃蟹特多,一掀石头,四面八方向外爬,就得赶快用手抓,抓慢了全跑了,稍微大一点的螃蟹,容易夹手,像手指肚大小的螃蟹最好,既伤不到人还好吃,往油锅里一放全红了,吃起来又酥又脆,即补钙又解谗.石头底下还有小啵螺,俩手一捧一会儿盆就满了,回家煮煮,用针挑着吃,入口无比嫩滑,让人垂涎三尺。

  小平岛村外有四个坨子,屹立在海水中,挡住了来自太平洋的强风,保障着海湾内的平静。

  上世纪70年代,每逢农历四月(五一节前后),一群群来自外海的鲅鱼食洄游,当它们游到坨子边的时候,遇到从海洋深处向浅海涌流的强大海流冲击,便被海流冲进坨子中间,当它们晕头晕脑被迫进入流口时,已经远离大海来到岸边了。人们发现了这里的奥秘后,便在坨子中间排上网船,“守株待鱼”。一网上来,足有百八十斤鲜活的鲅鱼食。小船一会儿便满了,粗略估计,一天从这里打的鱼少说也有万斤左右......

  海蜇,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海中珍品。打捞海蛰的时候,一船一船的海蛰靠岸卸下, 在岸边等候已久的妇女们上船进行分拣工作,扒出海蜇里子和脑子等,男人们则用扁担将捕捞的海蜇运上岸。有的年头,海蛰特多,一船船的打捞不尽,岸上用沙袋围起来一块地方,把海蛰放进去,放一层海蛰撒一层白矾,经过一道道工序,一坛一坛的海蛰发好了装箱,然后运往外地。

  

  由老墩山向南眺望,小半岛颇似平字伸入海中,故称小平岛

  小平岛过去物产极其丰富,基本上荤的素的都能从海里弄出来,人们到海边去赶大叶菜、窄叶菜、海麻线,包包子、蒸海菜玉米面饼子,赶“下锅烂”(学名礁膜)做海菜汤,要多鲜有多鲜。螃蟹、海参、鲍鱼、巴鳋、各种啵螺应有尽有,在大枯潮的时候膝盖深的水中就能捉到这些东西,那时候根本不当回事,想吃了才去赶赶海,哪里会晓得日后这些东西都成了珍馐。

  伯父、叔叔、姑姑相继成家离开小平岛。二伯父家一直生活在小平岛,对小平岛丰富的海产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后,小平岛建了养殖场,也建了收购站,渔民打鱼主要是卖给收购站。大刀鱼在过去很常见,收购站每天成卡车收购之后卖到城里,小平岛海鲜很有名,那时候外地人来大连都特意跑小平岛来买海鲜。

  六、文人墨客笔下多美景

  小平岛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原始植被及自然景观十分优美。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笔下多美景,据与原凌水寺仅有一山之隔的大山村大连诗墙记载,约200年前,清代乾隆二十六年蒙古镶黄旗人和瑛曾在新疆的蒲昌(今鄯善)为官十年,到小平岛,被其景色所感动,心潮澎湃,诗兴大发。诗曰:“晓日挂扶桑,琉璃拖影长。半蠡窥宿海,一勺小蒲昌。放眼无蓬块,澄懐接混茫。齐州烟九点,指顾上帆樯。”诗中“宿海”是指西口隔海数十米的“泡子”,“蓬块”指尘土的意思。表达了对小平岛“晓日”和“琉璃拖影长”的景色的留恋,对“宿海”泡子的重视,对空气清新无“蓬块”的怀念。最后,是遥望“齐州烟九点”,而恋恋不舍地“上帆樯”而去。

  1927年8月4日,黄炎培应中日文化协会杨成能的邀请,坐汽车去游小平岛。当时,黄炎培为小平岛赋诗一首:“碧澥苍崖得一湾,雄谈高睨小尘寰;眼前桑海谁能识,石上精禽未倦还。不尽鱼龙星浦浪,有缘杯酒玉皇山;神州多少伤心地,付与沧波落照闲。”

  

  第二天,他又按捺不住思绪,再次写下一组文字,描述小平岛:“……游大连市西南三十里小平岛。登玉皇顶,席地畅饮。山陡入海,危崖如削,地层历历可数,山根垒石成门,险绝。通小舟,海波荡作,惨绿色。远眺长空,浩漫无际,但见绝壁飞鸟,啁啾千百。其下渔船三五而已。土人谓:海水年必涸出地数尺,然则百千万年以后,大地景象抑又可知,即席感赋,就诸君子正之。”

  古人望着滔滔碧波,吟诗作赋赞美小平岛,足以让人陶醉。小平岛地理位置独特,由高低起伏的南山和北山环抱而成,港湾水域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清澈透底,长年不结冰。任凭北风劲吹,港内水平如镜。堪称是大连城中乃至中国北部地区一块绝无仅有的、极为醒目的风水宝地。

  七、庙宇文化

  小平岛区域过去庙宇较多,南头东海岸边有娘娘庙,西海岸边有龙王庙,北头有北庙、关帝庙、土地庙,西北沟里有道观和尼姑庵。过年和清明开渔时节,渔民们齐聚娘娘庙烧香膜拜,祈求神灵保佑。当地人出海、求雨拜龙王庙,出行、拜把子上关帝庙……

  “四大海”这一民间艺术起源于小平岛,发展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相传清咸丰年间,居住在小平岛的人们多以渔业为生,每到农历正月十三海神娘娘的生辰,出海的渔民为祈求海神娘娘的庇护,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由于小平岛东海港属于天然港湾,每年的冬季休渔期,来自全国各地的渔船、商船都会在此停泊,为小平岛的经济发展带来商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平岛地区的民间文化也逐渐兴盛起来。由当地人组织,各地商人出资修建了第一座海神娘娘庙。

  此后,每逢海神娘娘生辰,集聚于此的来自各地的商户、渔民及当地百姓共同举行祭祀活动。人们把沿海地区民间祭祀元素融入到传统的中国秧歌之中,逐渐演变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形式——“四大海”,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大海”表演成为了当时祭拜活动的主流。俗称的“四大海”是由鱼、鳖、虾、蟹组成,人们按照海洋生物的原型,先用竹子扎成模型,再裱上纸,涂上鲜亮的颜色,请年轻的渔民戴着扎好的道具,表演海洋生物互相嬉戏、追逐的场景,活灵活现,十分好看。

  八、小平岛码头

  小平岛地区是大连市最早兴起的民用港,也是早期大连的城市中心,只是后来随着大连港的兴起和发展,小平岛通航和贸易的中心地位才逐步发生了变化。地方史志记载:“16世纪时,小平岛是辽东半岛南端的重要港口,金州、旅顺、山东等地的渔船、货船多在此停泊,是杂粮、布匹、陶瓷、苇席、牲畜及鲜干鱼等物资集散地,集市贸易很兴隆。”商铺经营着谷物、鱼类、薪柴、煤炭、布帛、日用百货、渔具等物资,以满足渔、农,樵民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小平岛街的商业中心有数十家商店、酒馆、饭店、伙食铺、豆腐坊,还有旅店、大车店等。

  据史料记载,汉初(约公元前 190 年),大连是一个小渔村,名叫“三山”,指大连湾外的三山岛:唐初称“三山浦”;当时小平岛因为独特的地貌,加之外海有四个坨子以及海下暗礁组成的屏障,形成了一个风浪难进的天然的港口,因而小平岛在过去是整个辽南地区“闯关东”的主要港口码头。

  很多大连人都知道自己是山东人的后代,但他们并不知道,百年前闯关东的先辈,就是在小平岛码头登陆的。

   码头,在大连流行两种叫法。官方、媒体一般都叫它“海港”,也有人叫“港口”。普通的市民,则一直习惯地叫它“码头”。

  站在小平岛码头,看看曾祖父当年闯关东登陆的地方,我思绪万千,亲人们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大海上,苦苦挣扎活下来艰难岁月的画面,在我脑海里回荡,久久不能平静。闯关东它是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民众同命运的抗争,是对美好生活的坚韧不拔的追求。闯关东锻造着、升华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坚忍、顽强、勇敢、勤劳。我觉得闯关东的历史是一部辛酸史,背井离乡史,也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拼搏史。

  九、民风淳朴的小渔村

  小平岛是一个传统的沿海渔村,土质肥沃,淡水充足。岛上有居民70余户,500余人,耕地800亩,主产玉米。村民百分之九十以上以出海打鱼为生,居民生活淳朴自然,摇舟、撒网、织网、种植、采摘,年复一年、世代相传。在这个小渔村里,到处都弥漫着海的气息,海风阵阵。夏天的时候,打开窗子,都能听见大海的波涛拍打着岸边礁石的声音。

  小时候我每年夏季放假都回去度假。晚上,在南部军港,部队放映队时常放电影。那时候,军民坐在一起去看场露天电影,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我记得在小平岛看过《草原英雄小姐妹》《地雷战》《地道战》等等。那时候的小平岛就像一个大村子,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白天家家户户都不用锁门,南边和北边两半的人都认识,都知道姓啥,道上看见都打招呼,可亲了。家里如果来了亲戚就到街上去买鱼,很少钱就能买到新鲜的海鱼。有时候甚至直接到渔民家去买,碰到渔民把鱼都收拾好准备下锅了,也能买回家去炖着吃。那时候小平岛驻军有陆军和海军,军民关系情同手足,真是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老百姓谁家有个什么事,他们看见了都帮忙,特别热情。那时候小平岛特别干净,一到礼拜天早上生产队就组织大家清扫卫生,各家各户收拾屋子擦玻璃,马路扫得干干净净。街道秩序井然,社会治安良好,整个村子呈现出一派和谐稳定的景象。

  十、崇德尚文

  在萧氏家族的历史上,关里是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故乡。到了我曾祖父这一辈,为了躲避战乱和灾荒,闯关东到小平岛,安家落户。在这个家庭里,男耕女织,勤俭持家,半耕半渔、生产生活保持在自给自足状态。曾祖父带着晚辈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我们萧家迅速地繁衍生息,无论是兵荒马乱,还是天灾年月,萧家都以自强不息,恪守本分等品德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安家落户后,生活有了着落,曾祖父还不忘教育,鼓励子女读书。送爷爷萧喜丰到小平岛读私塾。念了三年私塾的爷爷练了一手好毛笔字。爷爷在世的六十来年,谁家的大事小情都落不下他。我的爷爷为乡里乡亲写对联和操办事情方面赢得了乡亲们的美誉。附近村庄提到萧喜丰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到解放初期,我们萧氏家族一脉已有上百口人,职业遍布各个领域,地理分布于大连市、沈阳市等城乡。

  萧氏家族崇德尚文,不求代代出富贵,只求代代出秀才。萧氏家风箴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萧家后人,一直为萧家后人所传承。萧家家家户户都重视教育,几代都出大学生,硕士、博士不乏其人,名牌大学生比比皆是。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由老墩山向南眺望,小半岛颇似平字伸入海中,故称小平岛。

  文革以前,在我们家里堂屋东墙上挂着宗谱,宗谱上有过世的十几代先人的名字。过年的时候把这个宗谱挂在墙上,请老祖宗回来家过年。文革时期萧氏家族的宗谱被毁坏,造成了无法拟补的损失。如果那幅宗谱能够留存下来,说不定会借此追本溯源,知道更多的家史。

  要说小平岛真是块风水宝地,世外桃源。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水捕捞和海产养殖加工是这里渔民主要谋生手段,生活在这里的渔民靠着大海馈赠,过着平静而安详地生活。转眼间,老萧家在小平岛安家已经一个半世纪。在这里躲过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战乱灾害,家族兴旺发展起来。

  如今,在辽宁省大连市,作为萧家的一脉,有上百人在这里生活。闯关东的萧家已繁衍到第6代玄孙,听老人们唠家族闯关东的历史,无比感叹,是小平岛的土地和山水为我的家族提供了生存环境和营养,如果有“家谱”相续的话,我家也许有几百口之众了吧!一个家庭和一个民族一样,在生存和繁衍过程中,除了遗传因素作用外,它必须蕴藏着一种精神。先辈们开拓出一条充满血泪的“闯关东”之路,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敢于拼搏的这种精神。

  尾声

  2004年11月,大连市甘井子区小平岛的拆迁工作已经开始,居民陆续搬离他们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小平岛项目属于“大大连”规划的一部分,拆迁工程结束后,这里将进行小平岛休闲度假区的建设。

  

  如今的小平岛已经今非昔比,高楼大厦林立,别墅琼楼成排,街道靓丽,雕塑时尚,建筑现代,形成了大连西南部一个新兴的旅游度假胜地。

  迁徙考略

  大连萧氏先祖,发源于山东省,后因历代战乱而流离失所。南迁至云贵一带,其后又于明朝永乐年间,跋涉千里,迁至山东胶东半岛。最初生活在山东烟台长岛县小钦岛,后经辗转迁入山东青岛市黄岛。清朝道光年间,曾祖父萧富永携带家眷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由黄岛乘船闯关东迁徙大连小平岛。一百六十年里,改朝换代,历经外侵、内战、饥荒、疾病等各种苦难,萧家历经七代,在大连繁衍生息,终于萧氏家族在大连成为受人羡慕和尊敬的兴旺发达的家族。

  家风箴言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史记》称萧何“举家数十随沛公”,有万世之功,他是中国历史上集忠、贤、智、廉、俭于一身的千古名相。其家风不但一直为萧家后人所传承;而且成为后人教育子女的宝典。

  萧氏家风箴言:“勤俭治家,和顺齐家,谨慎保家,诗书起家,忠孝传家。”意思是,勤劳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家庭成员相处要和睦,家和万事兴;要永久的保住家业,传承下去就要谨言慎行;文化知识是起家的根本所在;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

  家风就是家庭的信仰,一个人从小就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生活、处世、工作上定会有“法”可依,坚守内心,才能成就好人生的辉煌。

  延伸阅读

  小磨盘山上文化遗址

  小平岛文明历史久远,文物古迹遍地。除分布于各地的庙宇,还有小磨盘山上文化遗址。这处遗址是1961年8月,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先生在大连休假偶然发现的,安志敏先生在发现这处遗址后,将这处遗址写成考古简报刊登在1962年第2期 《考古》 杂志上,《记旅大市的两处贝丘遗址》,文中还详细的记录了遗址的位置,“小磨盘山位于市郊黑石礁凌水桥的西北,南距海岸约1公里,山顶海拔高度约在100米以上......”

  

  大连小磨盘山是一处埋藏比较丰富的贝丘遗址

  小磨盘山上文化遗址,揭示出早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生活栖息在这个地方,3500年前青铜时代更人丁兴旺。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小平岛就有人类聚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海上捕鱼生产活动。

  人杰地灵的地方

  小平岛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是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故乡。据《大连近百年史·人物》记载,生于1909年的小平岛农民刘长春,1929年便代表“东大”跑出了百米10秒8创全国纪录。1930年,在当时全运会上获100、200、300三个单项冠军。1932年初,在美国洛杉矶的第十届奥运会上,他只身一人代表中国参赛,成为了首次代表我国参加奥运会的选手而永载史册。

  上世纪30年代初横渡长江天险的史兴隆、史兴骘、史兴陆、史瑞声兄妹也是小平岛人。生活在小平岛的史家一群“浪里白条”,在解放前已打破国内纪录,成为泳坛名将。史家兄妹,从1927年至1941年,先后获得“关东州”以上游泳比赛冠军45项,亚军7项,第三名4项。兄弟三人同时下水,小妹随船计时,三兄弟在长江中破浪前进,勇战狂涛骇浪的画面,名扬泳坛,蜚声全国。在我国体育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曾是中华泳坛有口皆碑的人物。

  

  

  

  小磨盘山青铜时代遗址采集的陶片、石器标本

  小平岛的传说

  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分卷》有一段小平岛的传说:八仙前往蓬莱仙境途中想登上一个小岛歇息,被夜叉拦住了,说没有龙王的命令谁也不许过海。吕洞宾生气了,扬起宝剑便要与夜叉拼命。夜叉吓坏了,连滚带爬到龙王那里告状。张果老见夜叉跑了,便带头骑着小毛驴下海。龙王发现八仙敢不听他的,便掀起大风大浪,张果老神驴大显神通,它一步一点头,所到之处,大浪平息。韩湘子跟在张果老后边边走边吹着神笛,笛声把大风压下去,海面上出现了平静。蓝采和手里的阴阳板不慎掉进海里,只见何仙姑伸出神笊篱向海里捞去,每捞一下,便会发出天崩地裂的响声。龙王的虾兵蟹将看到八仙如此利害,便逃之夭夭,从此,这里平静了,人们便叫它小平岛。

  【作者简介】

  

  萧作盛,笔名读书乐。汉族,高级职称。祖籍山东,原籍大连市甘井子区小平岛。多年来,撰写的20余篇文章在国家、省、市、区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奖。其中3次在全国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40余篇文章在区、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上百篇文章、信息被大连晚报、新商报、半岛晨报、大连日报、中国花卉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市级以上媒体采用。2003年被大连市总工会授予大连市学习型职工称号;2005年被大连市委授予大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先进个人称号。

  蘭陵文化|过年往事:萧氏“全家福”春节故事征文系列

  纠肖复萧公号任何图文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欢迎加微信 ixiaojun66 获邀加入“萧氏文创中心(蘭陵會)微信群”。公众号管理员均为萧氏志愿者,欢迎转发、赐稿及指正。

蘭陵世家 光耀中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烟台早教中心 的文章
22条评论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坚持回帖!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HBSEKTJtHwcp.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支持一个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eVVavNM.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好无聊啊!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EnwPvEFyrtCHk.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被楼主的逻辑打败了!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BNDfrrGmD.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终于看完了,很不错!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hHZHebJXcSXfr.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多爬一会儿!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FCeFqhGvVMNk.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鉴定完毕!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hyuYQnDQngQds.html

  • 指尖网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精华帖的节奏啊!http://www.14yyj.cn/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投楼主一票,不用谢哦!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cuAfBGg.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这么经典的话只有楼主能想到!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QntHRFtWxz.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视死如归的架势啊!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AXrgUKUthdFYq.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勤奋灌水,天天向上!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HBSEKTJtHwcp.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论坛的人气不行了!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mkVxgpQYFHgf.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写得实在太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顶贴!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MKfHJSNj.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看了这么多帖子,第一次看到这么经典的!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mvKsKQkfc.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这个帖子好无聊啊!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tHdhHbj.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文章写太挺好了,真的值得推荐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tHdhHbj.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坚持回帖!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FNttCjNuTAct.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看帖不回帖的人就是耍流氓,我回复了!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cuAfBGg.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网页的加载速度非常快,不会影响用户体验。http://www.guangcexing.net/voddetail/HbpVcYBYYBJ.html

  • 游客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经典,收藏了!http://www.lw400.com/post/233.html

  • 指尖站群 发表于 2周前 回复

    回帖也有有水平的!http://09obo.qxwl0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