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l008

第一台数控机床(第一台数控机床是什么类型的数控机床)

jdl008 车工数控 2024-06-27 56浏览 0

  

  

  高考制度使教科书成了中国孩子们的“圣经”,但如果有一天,当他们发现事实并不是如书中所写的那样,会有怎样的困惑?事实上,在中小学课本上,我们就曾读到这样的内容:旧中国一穷二白,工业落后,连火柴、铁钉都要从国外进口。那么,旧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工人阶级究竟在做什么?

  教科书不忘“洋火洋丁”

  

  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的教科书,在论及新中国工业起步时,总是不忘提及“一穷二白”、“洋火洋钉”:

  “在旧中国,火柴铁钉都要从外国进口”

  例一,学生们从小学政治教材中就会学到:在旧中国,我国的工业相当落后,很多东西我们都不能自己制造,只能用外国人制造的产品,甚至连火柴、铁钉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在这些物品的名称前面都加了一个“洋”字。(《品德与社会》6年级上册第6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许多东西都带一个‘洋’字”?

  例二,初中历史教材再度强调了“洋火洋钉”问题: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总的来说是很薄弱的,甚至连老百姓的日用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许多东西都带一个“洋”字。“洋火”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火柴;“洋油”就是用来点灯的煤油;“洋灰”就是盖房子用的水泥;而“洋钉”就是钉木板用的小小的钉子。(《中国历史》8年级上册第10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当时的中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

  例三,初中历史教材还摘选毛泽东一九五四年六月十四日所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一文的内容,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中国历史》8年级下册第1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 001年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例四,高中历史教材又对当时的经济情况进行了总结: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必修2》第5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旧中国飞机大炮都能造

  初读起来,先辈们筚路蓝缕建设祖国的精神令人异常感动。但不会有太多人会意识到,现行教材提及这段历史时存在着问题——在新中国工业起步之前,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吗?

  

  “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

  1879年,广东佛山就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巧明火柴厂。1920年11月,刘鸿生创办“鸿生火柴公司”,1930年时年产销量已占全国的22%。1934年,他又兼并了长江沿岸7家火柴厂,成立了大中华火柴公司,资本激增至365万元,年产火柴15万箱,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火柴公司,刘鸿生也被称为“中国火柴大王”,并涉足水泥行业。1949年,他一度远走香港,后来在周恩来的感召下返回大陆。1956年,官方实行公私合营政策,刘鸿生名下的企业改行公私合营体制。

  国产水泥长期垄断中国市场

  1906年,周学熙筹建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启新洋灰公司”。由于产品质量优异,中山陵、上海外滩、上海邮政总局等民国知名建筑都选用启新公司的“马”牌水泥建造,建国后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新中国“十大建筑”也同样使用启新“马牌”水泥建造。经过几十年风雨,这些建筑大部分完好无损。而启新公司的“马”牌水泥与刘鸿生名下的“象”牌水泥、以及南京中国水泥公司的“泰山”牌水泥一起,长期垄断了民国时期的中国水泥市场。建国后,毛泽东于1954年4月22日视察了启新公司唐山水泥厂,启新公司也与刘鸿生火柴公司一样,实现了公私合营。

  晚清与民国:可造枪支大炮军舰飞机

  

  清末,洋务派集中国家力量发展军事工业,在短时间内开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工厂,以及汉阳铁厂等配套工业,让中国获得了枪支、大炮、轮船等装备的制造能力。在甲午战争前后,江南制造局就成功量产了120mm、150mm口径舰炮,福建船政局也造出了全钢甲战舰“平远”号。辛亥革命后,福州船政局又于1919年8月造出了中国第一架双翼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此后又造出了双座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17架飞机。

  抗战时国民党武器自给

  抗战军兴后,国民政府的兵器生产能力更是得到长足发展,兵工署直辖兵工厂(不含修械所)为二十四个,在陆军常用的武器弹药中,仅凭国产就能完全满足消耗的有三大类(迫击炮、重机枪、各种榴弹),能够基本满足消耗的有四大类(步枪、轻机枪、枪弹、迫击炮弹)。从1939年到1944年,国民政府生产步枪364,0111枝、轻重机枪42,189挺、迫击炮8,441门(含60mm、82mm、120mm等口径)、掷弹筒91,098具、枪炮弹上亿颗,还造出半自动步枪、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等装备。直到1958年,新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赵尔陆还在国防工业电话会议中说:“我们工厂生产的冲锋枪,只打了十几发子弹,击针尖就断了,还不如阎锡山兵工厂生产的好。”

  毛泽东定调“一穷二白”

  为何历史教科书除了极个别例子以外,对以上史实总是按下不表呢?我们无从得知。不无巧合的是,毛在建国后曾对“一穷二白”问题多次定调:

  

  '我们一为‘穷’,二为‘白’”

  “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从发展的观点看,这并不坏。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许多东西我们都不能造”

  “现在,我国又不富,也不强,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我国是个大国,但不是富国,也不是强国。飞机也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车也不能造,精密机器也不能造,许多东西我们都不能造,现在才开始学习制造。”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这里可以窥见毛泽东当时对中国工业的基本看法:“我们一为‘穷’,二为‘白’”,“许多东西我们都不能造,现在才开始学习制造”,“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经过十五年的努力……达到了可观的水平”,“什么国家替我们设计的呢?是苏联替我们设计的”。但即便是毛泽东的看法,也因为实际需要被推翻了,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的历史就很好地折射出了这一无奈:

  

  中国第一艘万吨轮建于1958年?

  1958年11月27日,由前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大连造船厂建造的“跃进”号货轮建成,排水量22100吨,载货量13400吨。大连造船厂特地制作纪念章,铜质镀金,红色珐琅彩,副章上铸有主题文字“第一艘万吨远洋轮纪念”。当时各大媒体也载文欢呼“我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下水”,竞相称赞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这一伟大成就。为了宣传这一重要的工业成就,邮电部于1960年12月15日发行特种邮票(编号T32,全套1枚)《中国制造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画面为“跃进号”航行在大海中的英姿,船头有“跃进”二字。

  中国第一艘万吨轮建于1960年?

  但仅过了三年,在1960年4月15日,又一个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江南造船厂的船台下水了。如果读者对同时存在两个“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感到疑惑,可以仔细阅读当天《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纸的头版头条,不难发现这一个“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前边多了一个定语——“自行设计”。为何会特别强调“东风号”是“自行设计”的呢?回顾历史,1960年正处于中国与苏联交恶时期,“苏联替我们设计的”第一艘万吨轮当时自然是不好意思提了,由于“跃进”号在首航中便触礁沉没,以后更不好意思再提了。

  中国第一艘万吨轮建于1920年

  

  “官府”号

  事实上,早在1920年,建造“东风”号的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造船所,就造出了中国第一艘万吨轮,而且还不只是一艘,而是美国政府订造的四艘:“官府”号(Mandarin)于1920年6月3日下水;“天朝”号(Celestial)于1920年8月3日下水;“东方”号(Oriental)于1921年2月23日下水;“震旦”号(Cathay)于1921年5月26日下水,四艘船的规格均为载重量10000吨、排水量14750吨。据《江南造船所纪要》称:“船壳、锅炉、烟箱等由富有经验之匠目甘(火肃)初、李庆祥等包工承造,木作工程由何祖康、庆瑶等包工承造,机器、轮轴等件由本所机器厂制造。”这四艘船完工后均开赴美国交付,直至二战时仍在美欧航线上使用。

  

  老照片:照片摄于1920年6月3日。这是中国制造的首艘万吨货轮,即上面提到的官府号,为上海江南造船厂按美国订货要求而制造的。船长135米,宽16.7米,深11.6米,排水量14750吨,是全遮蔽甲板、蒸汽机型货船。其间,江南造船厂为美国造万吨货轮四艘,都经美国运输部验收,结论是:工程坚固、配置精良。从图上可以看出当时国人的激动和振奋,让我们感慨颇多。

  至于中国能不能生产铁钉,那就先说钢铁,1885年,贵州巡抚潘雳始建贵州省的青溪铁厂,形式是官督商办,机器是从英国购买回来的,最初的建设规模是“每日夜应出铁二十五吨,炼钢现有别色麻炉两座,每两刻能炼钢一吨,炼熟铁炉设有八座,轧条机现备十三付,轧板机一付,能轧四尺,宽长则随便”。1889年创办的汉阳铁厂,比日本第一家近代钢铁联合企业八幡制铁所早七年,,整个工程包括炼钢厂、炼铁厂等十个分厂。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仅次于德国费尔克林根钢铁厂,居世界第二位,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钢铁原料暴涨,汉阳铁厂进入黄金时期——日产生铁700吨、钢210吨,并出口生铁到日本、美国、印度、新加坡等国。汉阳铁厂为清政府修建的京汉铁路提供了几乎全部的钢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京汉铁路与京张铁路等一起获得了世博会最高奖“大奖章”,作为中国工业代表参展的汉阳铁厂的标本与钢铁,也获得“名誉奖章”。后汉阳铁厂与大冶铁矿等与合并为汉冶萍公司,成为当时亚洲最大钢铁联合企业。在辛亥革命前夕,达到年产钢7万吨,铁砂50万吨的规模,拥有工人7000余人,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1890年在上海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附设之炼钢厂,设置15吨酸性平炉一座及卷枪筒机一座,每日出钢三吨,枪一百支,这是我国最早的新式钢铁厂和第一座炼钢平炉。在上海,至1949年5月解放时为止,共有冶炼、热轧钢铁企业31家,冷轧钢、焊接钢管、复制无缝钢管、冷拉型钢等小厂34家。主要冶炼设备有:10~25吨高炉3座,10~15吨平炉3座、1~3吨电炉7座、1~1.5吨转炉4座。主要轧钢设备有:直径178~500毫米轧钢机29套、复二重式线材轧机1套。冶炼产品主要有:100毫米普碳钢锭、12吨以下铸钢件;钢材品种主要有:线材、竹节钢筋、中小型钢、冷轧带钢、打包铁皮、气焊管、冷拉复制钢管及棒材、元钉、鱼尾板等。可见,当时中国的是能生产钢铁的,并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堪。

  

  中国第一台柴油机“烧球式”1915年出厂

  既然钢铁生产是可信的,那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就是材料有了,接下来就是工艺和机床了。提到机床,我们不得不说到上海,上海是当时国内最大也是机床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制造机床发端于清政府创办的江南制造局。1867~1873年,该局仿造出供自用的车床、刨床、钻床共97台。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手工作坊起家的民办上海发昌机器厂开始制造车床出售。1912年,上海家兴工厂仿制出国内最早的手摇织袜机, 胡国光在天通庵路创办中国蓄电池厂(现上海矿用电器厂),生产汽车蓄电池,它是国内第一家蓄电池厂。1913年,浙江鄞县人王生岳在杨树浦路鼎和里创办王岳记机器厂(现上海减速机械厂),它是上海最早的齿轮加工专业厂。后来,该厂仿制出国内第一台万能铣床,这是中国人自制铣床的开始。1914年,大隆机器厂仿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单级离心泵。1915年,裕康洋行会计杨济川按照美国奇异电扇仿制成功国内最早的一台国产电扇。荣锠泰机器厂仿制出4.5英尺车床,并出口印尼等地。一战的爆发极大的刺激了中国尤其是上海的机床工业。大战期间,协大机器厂开始制造8~12英尺车床,并通过洋行出口印尼等地。战后,上海有11家机器厂制造机床。抗日战争前夕,上海机床制造业已初具规模,除生产车、刨、铣、钻床外,还能生产剪板机和压力机等。中国已经能生产印刷机、直流发电机、天轴传动皮带车床、牛头刨床、柴油发动机、变压器等产品。可见中国的机床工业也并不是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2年在安庆诞生

  有了工艺和机床,制造业就有了一定基础。那么中国的制造业能造什么,中国的工业是否如此不堪呢。首先可以肯定中国能生产船舶,而且能够生产万吨巨轮。古代中国造船业曾经辉煌一时,郑和下西洋更显示出中国的海上力量及发达的造船工业。事实上,近代中国造船工业兴起的也很早,起码在亚洲来说是如此。咸丰后期,洋务运动兴起。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军工企业,并延聘华衡芳与徐寿试制蒸汽机。1862年12月,湘军大营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气机。《曾文正公日记》当日载:“华蘅芳、徐寿所作火轮船之机来此试演。其法以火蒸气贯入筒,筒中三窍:闭前二窍则汽入前窍,其机自退而轮行上弦;闭后二窍则汽入后窍,其机自进而轮行下弦。火愈大则汽愈盛,机之进退如飞,轮行亦如飞,约试验一时。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也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中国火箭号”,由照片可以看出这台机车设计规范、制造精良。

  既然旧中国能造轮船,轮船的工艺似乎要比汽车的还要高,那么旧中国能否制造机车呢?答案是肯定的。 机车争议比较大,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人们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由于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不管争论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中国人已经能够制造了机车。

  早期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当时蒸汽机仍然是主要动力。而当时能够制造万吨配套的蒸汽机的国家寥寥无几,但是中国也挤进了万吨的行列。1918年,江南制造局生产出3430和3668马力蒸汽机,是中国第一台万吨轮配套的蒸汽机。也许很多人会不以为然,不过在当时也算很了不起了。想想建国后乃至现在中国的轮船又有多少用了自己的“中国心”,无不令我们神伤。中国的技术似乎也并非止步于此,也很前卫的与时俱进。1915年,广州协同和机器厂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柴油机。1924年,上海新样机器厂中国生产出中国第一批重型柴油机,共5种规格的低速重型柴油机。在当时解决了动力问题,这无疑是很了不起的。 1885年10月,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此后汽车工业兴起,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中国的公路上就像开办'万国汽车展览'一样,行驶着上万辆、上百种不同牌号的汽车。但遗憾的是,没有一种是我国制造的。1931年,辽宁迫击炮厂在张学良将军的支持下,引进美国技术,制成我国国产第一辆汽车--民生牌75型2.5吨载货汽车,该车载重量1.82吨,采用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65马力,前后轮距4.7米,最高车速为每小时40公里。在全车666种零件中,有464种是自制的,202种是进口的,“国产化”率达70%。首辆民生牌汽车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虽然现在看这辆车的性能不怎么样,但在旧中国能自己生产汽车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今天,试问我们天朝的国产化又有多少?

  

  品牌名称:民生(取意自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下线时间:1931年6月

  此车制造成功,在国内产生巨大反响。1931年9月12日在中国全国道路协会主办的上海市展览会上,民生汽车被放在展厅中央,前保险杠上用中、英两种文字写着:“载重后行驶粗劣之路能力极强,驶平坦之途速率增大。”并附带主要零部件的挂图,以及自制与外购零部件一览表。蒋介石派张群作为代表参加展览会,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延、实业部长孔祥熙等国民党要员也都亲自到会祝贺。 1931年9月19日奉天《盛京日报》记载,“民生工厂自制国产汽车40辆工程将告竣……样式精美,轻便异常。”

  根据民生工厂的汽车制造计划,原定制造生产55型载重2吨和100型载重3吨两种汽车。初定批量生产计划年生产75型汽车100辆,100型汽车50辆。后根据城乡运输需要,调整为75型2.5吨载货汽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入侵中国的时候,日本人将工厂内即将完成的首批40辆汽车及零部件被日军全部拖走,而后来的同和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就是建立在原辽宁迫击炮厂旧址。这无不让国人感伤。除此之外,1933年山西、1936年湖南也先后试制出几辆货车。

  我们中国那些先辈们在荆棘中挣扎前行,他们的创造与付出绝不应该被有意或简单的湮灭,他们的每一步都深深地嵌入了地下,在历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不论是出于什么动机,颠倒黑白的厚今薄古都是厚颜无耻的,这样做对得起先辈先祖吗?对得起苦读教科书的天真求知的孩子们吗?这也是对所有编书人与读书人智力财力体力的侮辱与浪费。

一本突遭下架的书究竟说了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第一台数控机床 的文章
发表评论